必威betway西汉姆联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,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持续深化校企合作,创新构建全过程产教育人新模式。与安靠封装测试(上海)有限公司、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、达迩(上海)投资有限公司、安捷利美维电子(厦门)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,打造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“样板工程”,为集成电路产业精准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学校与安靠封装测试(上海)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
先行先试:构建全过程产教育人新模式
2023年5月,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学校首批产教融合示范专业,学院调整培养方案,联系企业,做好学生思想动员,仅三个月就准备充分,将66名2021级学生送至企业,开展为期8周的驻企培养。紧随其后,电子封装技术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焊接技术与工程三个专业将200余名学生送至企业,创新出“2.5+0.5+1”产教融合新模式,将“产”贯穿于“教”的全过程。前2.5年:强化校内理论与基础技能培养。学生在课程学习、实验操作及模拟项目中巩固理论基础,同时引入企业真实案例,为后续学生实践打下坚实基础。中间0.5年:通过“双向选择+定向分配”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整建制驻企实践,开展“生产现场即课堂”沉浸式培养。学生真正驻扎在企业参与16周完整生产周期,有明确的岗位用于实践、有指定的一线师傅用于带教、有完整的考勤制度用于规范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用于互换,完成从设备操作到工艺管控的岗位能力跃升。最后1年: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,签订实习协议,在企业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,该模式将“工学交替、驻企培养、顶岗实践、师徒带教、学分互换、小线开题、产线考核”七大核心机制落到实处。
学生在集成电路生产线学习
多措并举:全方位驱动人才能力提升
学院以“驻企培养”为主体,以微专业、学科竞赛、科研创新和跨国跨区域交流学习为必要补充,构建“一体两翼三驱动”多维人才培养体系,全方位驱动人才能力提升。2024年获批集成电路专项班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,构建本硕贯通培养体系,实现人才培养纵向延伸。学院整合优质资源,成功获批3个市级集成电路微专业,将微专业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,实现学分互认,确保学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微专业证书,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精准衔接。在2024年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重大赛事中,学生斩获全国银奖、上海市金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65项,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。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暑期跨区域交流项目,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,拓宽学生视野,增强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学生荣获202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电装技术创新大赛个人技能赛一等奖
资源聚合:双平台赋能人才全周期培养
为破解产业技术迭代快、工艺复杂度高等难题,学院打造“双实践平台”育人矩阵。在校内建设6000平方米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综合性实践基地,通过企业设备捐赠、真实案例引入及双导师制度的实施,校企资源实现了互补与高效利用。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宝贵生产经验,学校为企业输送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。实践基地采用“四真”教学模式,涵盖真实设备、真实工艺、真实环境和真实管理,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,全面提升实践能力。在校外,学院与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,每年为全体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技能锤炼。通过“双实践平台”育人,构建了“基础实验-工艺实训-产线实践-创新研发”的四进阶培养模式,助力学生逐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,夯实职业发展基础,为未来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根基。此外,学院实施“双师同堂”教学模式,聘请2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,将行业最新技术、典型案例和真实项目融入课程,确保学生能掌握与产业前沿紧密相关的技能,与校内导师共同开展“价值塑造—技术传授—产业认知”协同育人。
学生赴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学习
成效显著:带动辐射效应逐渐增强
经过几年实践,必威betway西汉姆联专业认可度持续提高,电子封装技术专业连续两年第一志愿报考率近100%,就业率稳居98%以上,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5%,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%。在校内和驻企实践中,学生主导完成的多个创新项目已被企业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,为企业节省成本、提升效率提供了实际价值。近五年学院承担超过100万元的集成电路横向科研项目8项,经费近3000万元,解决了集成电路设备关键精密传动部件“重复定位精度”和“尺寸稳定性”不足等重大技术难题,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未来,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将持续深化“教育链—人才链—产业链”融合,以现代产业学院为纽带,推动产教融合从“示范”走向“典范”,为培养新时代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“上海经验”。